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集团新闻
新闻中心

掌声献给勇攀创新高峰的奋斗者

来源:新闻中心 作者:新闻中心 时间:2022-05-05

  国家强大离不开科技创新,离不开精湛的技能,离不开一个个大国工匠。

  今年,在全国五一劳动表彰中,中国电科8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他们是20余万中国电科人的优秀代表,在服务强国强军事业中勇于担当、冲锋在前,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。

深耕基础前沿,用劳模精神擦亮奋斗底色

  谈起与13所的渊源,孙聂枫笑称“从幼儿园算起,我已经学习40多年了”。

  从旁观父亲研究并逐渐萌生兴趣的稚童,到与父亲并肩作战的骨干,再到接下材料研究“接力棒”,继续奋斗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第一线,热爱、传承、突破、责任,是孙聂枫投身于此的关键词。

  

  孙聂枫在这项研究难度大、周期长、成效慢的基础研究中探索了近30年。科研之路艰苦,唯有坚持最为可贵。“不好高骛远,也不妄自菲薄,以‘小步前进’的方式踏实地往前走。很多时候,所谓‘卡脖子’,未必是因为研究开展得晚、追赶困难,而是没有坚持下来。”孙聂枫说。

  十年磨一剑,对基础研究坚持不放弃的还有46所科研人员衣永青。在实验室一次次失败摸索,与团队成员一轮轮研讨迭代,23年的白昼和星光轮转,见证她奋斗的足迹。

  

       “不管什么工作,都要尽力做好,军工人的传统就是能吃苦,不怕累!”面对艰巨任务,衣永青总是两个字——“我来”。担任学科带头人期间,她带领团队刻苦钻研,攻克了多项技术瓶颈,取得了一批先进创新成果,研制的产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  攀登者不孤单,远见者不独行。“这份工作让我有了发挥的地方。”看着灯光点点的所区夜景,50所科研人员孙伟脸上写着满足,于他而言“干一行爱一行”就是对劳动最好的诠释。

  

       几十年如一日,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,克服了指标要求高、时间进度紧、无技术借鉴等重重困难,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。从技术突破,到产品成型,星星之火聚成了一束强光。在他的带领下,一支作风顽强、能打硬仗的研发队伍逐步成长起来。

       耐得住寂寞,干一番事业。“学习的根本意义在于为国家事业作出更多业绩、更大贡献。”这是43所科研人员雷剑的座右铭。多年来,他策划争取了多个基础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,主持完成了多项质量工程,主持编写了多项行业标准。“但凡他能做到的,一定不会推辞,无论事情大小都会认真对待。”同事这样评价他。

  

       择一事终一生,源于心有所信。声光电“80后”科研人员黄建,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,埋头苦干潜心钻研的态度,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,研发的产品批量应用于重点装备。

发轫纵深突破,以苦干实干铸就辉煌梦想

  勇于创新、不断创新,是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、奋斗圆梦的方式。

  

       一名技术“攻坚手”,时刻奋战在研究最前线,这是同事对电科太极科研人员刘静的印象。“因为热爱,所以不计付出”,在她眼中,奋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刘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,日常工作、关键时刻都能够“顶上去”。过去两年,她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开展研究,牵头多个高精尖项目研发,为自主创新事业添砖加瓦。

  

  “工艺是设计与产品之间的桥梁。做工艺工作,就像老中医一样,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。”13年前,科研人员王天石来到29所面试时,一位面试老师告诉他。正是这一席话,在王天石的心里播下了“工艺”的种子,坚定了脚踏实地的工作信念。清华大学材料专业出身的他,从零件加工、部件组装、组件装配学起,投身基础工艺工作,深入生产现场,不断学习、探索、发展、验证新工艺新技术,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了行业知名的工艺专家。

  

  “岗位虽小,职责却很重要,我很平凡,但要争做不凡。”55所消防干事侍孝永是这么说,也是这么做的。从职场“小白”到行业专家,技能提升和跨越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坚韧和自律。工作以来,他一心扑在消防工作一线,得知自己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侍孝永笑着说:“我将用我所学、尽我所能,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、再立新功。” 

  穷理以致其知,反躬以践其实。中国电科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用干劲、闯劲、钻劲鼓舞更多人,提高技术技能水平,激发创新创造活力,在全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服务强国强军事业的征途上,书写科技创造未来、技能成就梦想的新篇章。

TOP